中暑后的急救处理方法有哪些

中暑是一种夏日常见的病症,平时在毫无遮掩物的工地上、学校操场的军训场地、密不透气的车间等地,都有可能发生人员中暑现象。中暑看似是小毛病,却不能忽视,否则会引发严重后果,如此前被曝多医院的病例。

高温环境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我们中暑后,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下中暑的原理及症状。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负责调节体温的指挥官(下丘脑)便会发出指令,命令皮肤将温度升高至与环境相近,这样皮肤就会降低与外界交换热量的速率,并将热量发散至身体外。与此同时,下丘脑还会让皮肤产生汗液,通过汗液蒸发交换热量。

然而,如果此时人没有及时从高温环境撤出的话,体内仍旧持续接受外界的热量,而下丘脑就只能源源不断地发出指令,皮肤排汗量增加。汗液的主要成分除了水以外还有不少电解质,因此机体会同时缺水及缺电解质。前者使人体口干舌燥,后者在初期并不会影响人体,因为机体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可以及时补充电解质。然而缺失的电解质一旦超过了人体承受范围,首先影响到的就是人的神经系统。

由于我们机体调解温度靠的就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之间互相作用,现在神经系统产生紊乱,不仅导致头晕、眼花、耳鸣等各种症状,还会影响下丘脑的判断。再加上下丘脑高负荷、长时间运转,就有可能对机体温度判断失误,产生错误的命令。比如下丘脑突然迟钝了,不再发出指令,这对机体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假如这时机体停止降温活动(比如排汗、增加皮肤温度等),那么体内的热量无处发散,就会逐步堆积。我们都知道,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运转靠各种蛋白质发挥作用,其中一大部分是酶类,而酶类有其适宜的作用温度,一旦超过温度上限就会降低作用甚至完全失效。与此同时,器官、组织有其温度耐受上限,超过限度可能会引发大面积坏死。

以上是高温条件下机体变化的微观反应,从宏观上来看,中暑主要表现为三种临床后果: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而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先兆中暑是人日常生活经常能遇到的情况,机体会出现大量出汗、四肢乏力、耳晕目眩、体温较高等症状。

轻度中暑则是比先兆中暑次等严重的情况,此时机体已经有了较明显的脱水症状,比如面色苍白、四肢冷,脉搏速率加快。另外,机体整体温度也会升至更高水平,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症状。

假如在轻度中暑时,患者仍旧没有采取措施,那么机体将面临十分危险的情况。重度中暑的三种情况分别对应不同人群、不同时机:如果青壮年长时间高强度在高温环境工作,那么可能演变为热痉挛;如果老年人、儿童等机体较差的人群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呆着,那么可能演变为热衰竭。以上两种疾病的最终发展结果是热射病,此时患者机体受到较重损害,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多脏器损伤,甚至诱发死亡率较高的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因此,从上述描述中可以得知,“热”也是有可能致人死亡的,小小的中暑很可能引发大的灾祸。那么当我们的机体出现中暑情况时,该如何及时止损、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呢?

民间的一些急救措施,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有人发生早期中暑症状时(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比如口干、晕眩等,先将其转移到凉快的树荫下或者室内,如果有空调房的话更佳。用扇子、风扇进行表面降温,脱掉患者身上的衣物,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冰毛巾、冰水、冰块、冰袋等进行冷敷。

另外,液体及电解质的补充也是必须的。虽然普通人手里不会预备特殊的电解质溶液,但是淡盐水在应对早期中暑情况是有效的。如果实在是没有淡盐水,先准备白开水,医院检查电解质情况。中暑后喝水也是个讲究活,不能大口大口地猛灌,尽量保持平稳地小口喝水。

如果在进行急救措施后,患者意识仍未恢复,或者状态没有恢复,体温还处于较高水平,那么此时就应当立即送医治疗。一般医务人员会先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比如用冰床、冰帽等较强力的降温工具,与此同时还会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紊乱的内环境。如果患者有热射病的症状,恐怕就比较危险了。

虽然中暑的应对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如果可以提前预防中暑自然是最好的。首先,无论是户外还是户内,都有可能出现中暑的情况。如果需要进行户外活动或工作,除了注意当天紫外线的强度,防晒措施是少不了的。可以披防晒服、打遮阳伞、戴遮阳镜,在暴露的皮肤涂抹防晒霜,防止皮肤被紫外线灼伤。

即便防晒工作已经充足,也不能忽视休息,在长时间暴露于室外后,需要定期在阴凉处、凉快的室内缓解疲劳。除了防晒以外,最重要的是补充水分,可以准备一些淡盐水。另外,也可以随身携带一些防中暑药物,比如风油精、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其次,在户内也有中暑的可能性。夏季来临,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开空调。不过需要注意,切勿将空调温度设置过低,否则可能会引发“空调病”。在开一段时间空调后就应当关闭,然后打开窗户通风换气,避免空气不流通造成细菌滋生,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假如实在是没有条件开空调的话,在房内温度过高时及时转移场所。

(本文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ikanggroup.com/fsszl/18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