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小知识防晒无法被肌肤吸收,快速吸收只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543871359540&wfr=spider&for=pc

防晒霜快速吸收,就是商家给予消费者的一个错误观念。一款好的防晒霜,根本就不取决于会不会被肌肤吸收,而且如其成分会被肌肤吸收,往往不是防晒霜的优点,反而还是防晒霜的缺点。下面我们就从防晒霜的历史,国家对合格防晒霜的要求,说说如何才能是算一款好的防晒。

防晒霜的历史

对于最早的防晒有这么一个说法:“罗马角斗士,为了防止肌肤被晒伤,而涂抹橄榄油”但是我细细的品味了一下,抹橄榄油应该是为了让别人更不好抓自己。以前的事情我们也追溯不到,所以我们就从防晒霜发展的巅峰时期20世纪开始讲,看下防晒是否具备吸收性。

1、20世纪30年代——防晒意识起源

代表事件:EugèneSchueller(欧莱雅企业创始人开发助晒油)、Greiter(SPF防护体系指标定义者)、BenjaminGreen(美国药商开发防晒霜)

法国化学家EugèneSchueller(欧莱雅企业创始人开发助晒油)为了满足白人,追求“健康”的肤色目的,开发出了助晒油,该产品宣传的事能让人更快速、健康变黑,其原理就是通过屏蔽UVB,让能量弱的UVA使肌肤变黑。

奥地利化学家FranzGreiter(SPF防护体系指标定义者)Greiter在爬阿尔卑斯山脉被晒伤,为了减少防晒的伤害。而选择研究防晒产品,在研究产品的20年间,最终定义了SPF这个防护体系指标,2mg/cm2的产品使用量也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通用的UVB防护指标的金标准。

BenjaminGreen(美国药商开发防晒霜)Green就是典型的商人,通过将自己的产品赠送给二战的美国士兵使用,从而得到大面积推广,也是从他以后防晒更为人所熟知。

2、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毁掉的一代人

代表事件:助晒油的退场、Benzopheno(化学防晒的萌芽)、防水型防晒雏形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对“使用防晒霜之后能晒出健康肤色”这个观点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越来越多研究指出,随着日晒增多,皮肤癌的病例也增多。虽然这个时候已经牺牲掉整整一代人的皮肤健康,但是也吸收了教训,换来了人们在紫外线上的认识。

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野蛮生长后,公众对皮肤病和光老化的意识也随之提高,防晒油也彻底被人们淡忘防晒产品正式进入新时代,但另外一款名为Benzopheno的化学防晒成分,虽然只能防护小部分的UVA,但是已成为当时防晒成分的主力军,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防水型防晒产品。

3、20世纪70年年代~80年代——防晒正式步入生活

代表事件:Avobenzone(物理防晒的萌芽)、纳米化的无机防晒粉雏形

20世纪70年代末,在30年的不断努力,第一款对UVA有防护能力的成分,Avobenzone面世,虽然有着较强的防护力,但是弊端也很明显极高的不稳定性

20世纪80年代,这时已经初步解决了UVA、UVB、防水大防晒霜的问题,但是防晒霜的问题并没有由此谢幕,只是由防晒霜自身问题转向了用户使用体验。为了更好解决防晒霜的6大槽点问题,在超微粒化技术的帮忙下,无机防晒由之前的泛白,变成了透明的小颗粒,纳米化的无机防晒正式把防晒推入了日常使用的殿堂。

合格防晒霜的要求

按照《化妆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要求,自年4月起,防晒霜外包装上一定要有特殊类化妆品编号,以和普通化妆品区别开来。只要是获得国家审批的防晒霜都有以“国妆特字”开头的批准文号,国家的相应规条款只是为了保护我们,在使用产品时的安全,而且国家对防晒霜的定义也很明确,在所有规则里面都未提到防晒的吸收性。

检测分类之微生物

检验项目:微生物

检测分类之卫生化学

检验项目:防晒剂、铅、汞、砷

该项主要是检测防晒中的成分,确保使用的成分都是在国家范围内。

检测分类之毒理实验

检验项目:皮肤刺激性试验、急性眼刺激性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光毒性试验

该项主要是化妆品原料在正常以及合理的、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检测分类之人体实验

检验项目:人体皮肤斑贴试验、SPF值、防水性能测定、PFA值

这一项都主要是测试该产品是否能抵抗太阳紫外线和是否具有防水性。

好的防晒霜

防晒霜通过国家那道坎,只能说明它是一款合格的防晒霜,而好的防晒霜,在合格的前提下,还需对产品成分进行调整,对其产品质感进行改善,如快速成膜、控油、增强防晒效果,增强附着力,提供基础的滋润效果等,但在改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泛白、油腻、拔干、防御力不足等问题。

1、泛白(假白)

对应优缺点:防护力强、保护肌肤、油腻

由于防晒成分的先天特性,必须要在防护力和透明度上取得平衡,大颗粒的防晒成分,能防御更多的可见光,因此也会被肉眼所见,也就是我们说的“泛白”现象;但是小颗粒的防晒成分,虽然改善了泛白现象,做到了透明的质感,但是防护力就有所下降,而且还会出现被伤害肌肤的情况。

2、油腻(反光)

对应优缺点:防护力强、防晒成分浓度高、更好的推开、滋润肌肤

由于大部分的防晒成分都是油溶性的,只能在油类物质中才能充分溶解防晒成分,使用的浓度越高,防护力也越强,但同时需要更多的油性成分,来帮助稳定并且均匀分布。而溶解防晒成分的油,多少具有油的特性,虽然有助于防晒霜的推开,但会出现反光现象。

3、拔干(快速成膜)

对应优缺点:快速成膜、难以卸妆、附着力强、保证防护力、吸收肌肤水分

防晒霜为了不被汗水和皮脂分泌都会破坏,就需要快速在皮肤上形成一层稳固的膜,但是快速成膜,必定要用到酒精等挥发性强的成分,虽然这样保证了产品的防护力,和后续彩妆的搭配,但是使用了大量的挥发成分,也会导致不易推开和难以清理,并且挥发时会带走的大量肌肤水分,这样的防晒霜的质感,就很滋润、舒服、无负担无缘了。

4、防护力(抵抗紫外线)

对应优缺点:难以协调、刺激肌肤、抵抗紫外线

防晒霜最为核心的就是防护力,也就是抵抗紫外线的能力。而防护力又与使用成分的浓度有关,那些肤感舒适的防晒产品,要么使用的防晒浓度和配方上有一定的妥协。要么就会使用大量的收敛和控油成分。如果一味追求更高的防护,那么肯定会抛弃配方、收敛、控油等因素,从而所刺激皮肤。

为什么防晒霜无法被肌肤吸收

防晒霜的防晒效果取决于其不同的成分比。而在成本中占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防晒剂和滋润剂。而水是作为溶剂的存在,滋润剂是为肌肤增加保湿啊之类效果。上面也说过防晒霜主要的就是防护力,而防护力又取决于防晒剂的成分,防晒剂又分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者对肌肤的伤害都不同。

1、物理防晒成分(无机防晒)

原理:就是利用物理学原理,当防晒霜在脸上抹开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反射、散射紫外线辐射,以达到防晒的目的。

安全性:传统的大颗粒物理防晒成分严格上都是全波段防护,包括可见光的。但是需涂抹比较浓厚,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晒效果,就难免会出现肌肤出现假白的现象。但是为了解决泛白和厚重问题,化妆品界研发出的纳米级和微米级成分,虽然使用起来更为透明了,但是能防护的紫外线的区间也逐渐缩小,而且纳米级成分也加重了对肌肤造成损伤的可能。

2、化学防晒成分(有机防晒)

原理:就是使用化学成分来防晒,这种化学成分可吸收紫外线,使其转化为分子动能或热能的原理来防晒。

安全性:化学防晒成分容易与其他成分,生成有害物质产生光敏性对肌肤造成伤害,如与氧、皮肤油脂等。而且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某些化学防晒剂有激素作用,但是以上研究未对人体进行临床试验。但是有些化学防晒成分虽然未对人体产生干扰,如Oxybenzone、Octinoxate这两个成分,已经有很多实验报告显示。能穿透肌肤到达血液内。

总结

防晒霜从创作至今都不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服务,快速吸收只是商家,为了盈利做出来的一场骗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ikanggroup.com/fssjg/17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