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成分能吸收入血,所以防晒霜不能用了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年5月7日各媒体开始刷屏,原因是全球知名医学杂志JAMA(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发表了一篇初步实验通讯(PreliminaryCommunication),报告了关于几种防晒成分经由皮肤吸收进入血液的一次随机临床试验(图1)[1],研究人员基本都来自于美国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

图1JAMA新发表的几种防晒成分经由皮肤吸收进入血液的初步通讯

媒体大量报道这篇文章的结果,并在多次传播中演化为一种观点,即:“防晒成分会经由皮肤吸收入血,这些成分对人体非常不安全,因此防晒霜很危险,不能用了”。

因此,有必要带大家仔细解读一下这篇论文的内容以及各方的观点。

一、这篇论文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希望回答一个问题,即:在尽最大量使用防晒霜的时候,血浆中防晒成分将达到什么样的浓度?

文章的主要试验过程是:纳入了24名健康志愿者参加随机分组的试验,使用了4种市售防晒产品,两种喷雾(各6人使用),一种防晒乳(6人),一种防晒霜(6人)。按标准用量,即2mg/cm2涂布使用防晒产品,使用的面积是身体皮肤面积的75%,每天使用4次,连续使用4天。然后连续7天,从每位志愿者采集血样进行分析,共采集超过30份血样/人。

实验分析的最基础的数据是阿伏苯宗(avobenzone),其次是二苯酮类(oxybenzone)、奥克立林(octocrylene)、依莰舒(ecamsule),共4种防晒成分。

文章的主要结果如下:

24名志愿者的平均年龄为35.5岁,其中12名女性,14名非裔美国人,23位志愿者完成了实验。根据美国FDA此前的建议,防晒成分在血液中的安全浓度上限是0.5ng/ml。实验第一天,这4种防晒霜中的4种防晒成分都已经超过了这个建议的浓度上限。血浆中四种防晒成分的几何平均浓度汇总如下:

可以直观地看到,由于FDA此前建议的安全浓度是0.5ng/ml,而二苯酮类的最高浓度已经达到了.6ng/ml,超过建议浓度上限达.2倍。于是“超标倍”这个数字被广泛报道,并引起了消费者担忧:防晒霜还能用吗?

我想首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能用,应该用。当然,要正确使用。

二、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论文

之所以给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因为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都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应当拒绝使用防晒霜。

2-1首先来看目的:“在尽最大量使用防晒霜的时候,血浆中防晒成分的浓度将达到什么样的浓度?”注意关键词:“尽最大量使用”,目的是看防晒成分能达到什么样的浓度——这就好象说:“尽快地开车,以看这辆车散架前能达到什么速度”,这差不多属于破坏性极限实验了。所以其目的并不是探讨正常状态下防晒成分被吸收的情况,而是极限情况下。

2-2再来看方法:涂抹面积达到身体面积的75%,每天使用4次。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人的皮肤面积大约是1.5~2平方米,招募志愿者从BMI来看都属于挺胖的(四个组的志愿者BMI分别是24.1、24.0、25.4、26.7),各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是1.84、1.80、1.85、1.92(引自论文[1]表1)。那么四组每个人每次使用的防晒霜的量按照公式(体表面积×75%×2mg/cm2)计算分别是:27.6克、27克、27.75克、28.8克,每天使用4次,一天的总用量分别达到:.4、、、.2克,连用4天,每个人的总用量分别是.6、、、.8克。筒子们,实验中每个人4天差不多要用一斤防晒。。。每顿吃2两米饭,一斤米饭也得5顿才能吃完呢!防晒霜,嗯?

我们正常情况下的使用量大概是什么情况呢?假如你的两只手掌可以遮住脸的话(对不起我没有暗示什么),那么你的脸的面积大概是身体皮肤面积的2%,按我此前的计算大约是平方厘米,每次所用的防晒霜大约为0.7克,也就是实验条件的1/38.6-1/41.1。如果我们日常按通常的习惯每天只使用一次,则每天总使用量是实验条件用量的1/.4-/.57。假如使用实验中4种同样的防晒产品,且皮肤的吸收率相同,则我们血液中的四种防晒剂浓度会是该实验结果的1/左右,算一下大概是下面这样:

表1面部每日使用一次防晒产品血液中防晒剂可能达到的浓度(ng/ml)

根据这个推测,我们日常情况下每天面部使用一次防晒霜,血液中防晒剂的浓度大幅度降低,除了二苯酮类之外,其它三种防晒剂远低于FDA建议的安全浓度上限。即使是二苯酮类,也只在建议安全浓度的2倍左右。注意,这还没有考虑连续高强度使用带来的累积效应。

2-3进一步解读结果

这些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地解读,是因为该实验还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即不断地监测血液中各防晒成分的累积、清除情况。喷雾1的结果总结在表2:

表2喷雾1中各防晒成分药代动力学数据(ng/ml,小时)

从药代动力学的结果看,第一天在高强度(4次使用)、大面积(75%的体表)使用的情况下,各防晒成分的入血浓度显著低于多天、多次使用后累积达到的最高浓度——也就是媒体报道中引述的浓度。换句话说,我们每天使用一次、每次只使用2%的体表面积,累积效应会大大减弱(因为中间有相当长的时间被代谢排出,或者被从皮肤上清洗掉),因此血浆中各防晒剂的浓度很可能比表1中推测的数据还要低得多。

2-4论文作者的讨论

这篇文章主要希望看看这种种防晒成分在血液中的含量能高到什么程度,原因是此前FDA已经确认二氧化钛、氧化锌是普遍认为安全的(即安全的最高级别:generallyrecognizedassafe,GRAS),但其它12种防晒成分(包括实验中涉及的3种)还缺乏足够的数据以证实它们属于GRAS级,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取得足够的数据对它们的安全性进行充分评估,看看它们是否属于GRAS级(而不是防晒霜能不能用)。

0.5ng/ml的安全水平只是基于一个普遍的观点而作出的,也就是一般认为单一未知物质的血浆浓度在10ppm以下时,不会致癌。其研究的设想情况是在海边游泳时,皮肤大面积暴露,又要遇水,因此每天要多次大面积涂抹防晒霜。这种情况可能对美国人比较普遍。而实验测试并不是在这种真实场景下进行的,而是在室内完成的,因此,将会继续在第二阶段的实验进一步研究几个问题,包括:涂抹再洗浴后,血浆中防晒成分的浓度、最后一次使用后17天血浆中防晒成分的浓度、其它几种防晒成分的情况(包括甲氧基肉桂酸辛酯、胡莫柳酯、水杨酸辛酯)。

三、冰寒本人的意见

3.1这是一次非正常条件下的极限实验结果,并不能代表日常使用防晒霜的真实情况。根据表1的推测和表2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去除每天使用4次带来的累积效应),面部每天使用一次防晒霜,文中所涉及的4种防晒成分的血浆浓度会大幅下降,理论上应该在FDA建议的安全水平以下。

3.2不同防晒剂的吸收性和安全性是不同的。因此,“防晒霜不安全”这样的论断显然是不严谨的。我们从论文数据中可以看到,阿伏苯宗、依莰舒在日常使用情况下,应该说完全不会有什么问题。二苯酮类在大量累积使用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点超标之虞,但前提是:这个安全标准是真实的,正确的。而且排除累积效应后,很可能血中浓度更低。

3.3同一防晒剂在不同剂型中的吸收率也不同。论文数据表明,阿伏苯宗在1号喷雾使用,血中最高浓度可达到4ng/ml,而在乳中使用,最高只能达到1.8ng/ml;二苯酮类在喷雾中可达ng/ml左右,在乳液中只能达到.3ng/ml,这可能是由于喷雾中可能使用易挥发的一些溶剂,如酒精,它具有促渗透(吸收)作用。另一种可能是不同防晒剂在防晒产品中的浓度也有不同。基于这一情况,业界可以根据未来进一步的数据开发剂型更好的、含量更恰当的、防晒剂吸收量更低的防晒产品。

3.4使用防晒产品之前,我们也可以采用防渗透措施。由于大部分有机防晒剂是油溶性的,因此使用油性溶剂,易于使其透过角质层。在使用防晒产品之前,在皮肤上先使用一层具有成膜性的产品,形成一层亲水的阻隔膜,理论上可能起到阻止防晒剂吸收的作用。成膜性的物质有巨大分子量透明质酸(或钠盐)、小核菌胶、海藻胶类、纤维素类等。

3.5在前文中,我一直使用“建议的安全浓度”一词来称呼0.5ng/ml这个浓度,是因为这个安全标准对于防晒剂是否真实准确,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同的防晒剂,结构和性质各不相同,安全浓度标准为何却能一样呢?

3.6决定是否使用防晒护肤品,是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防晒产品的作用是防止光老化和光损伤,而它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刺激。你是愿意在烈日下晒伤晒黑晒老甚至晒出皮肤癌呢?还是希望用防晒产品提供保护,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使用防晒霜的收益大于它带来的副作用,那就应当使用。正如论文作者之一、美国FDA非处方药产品部主任TheresaMichele说的“被吸收并不代表它不安全”[2]。美国皮肤学会(AAD)针对这项研究也发了声明,AAD主席GeorgeJ.Hruza在声明中说:

“这些防晒成分已经被使用了几十年,并没有过报道对人体有什么系统性的副作用。皮肤癌是美国最常见的癌症,皮肤科医生目睹了皮肤癌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冲击。无防护地暴露于日光下,是皮肤癌的主要风险因素。”

3.7即使你仍然担心二苯酮或者其它化学防晒剂的风险——也有氧化锌和二氧化钛这类更安全的物理(无机)防晒剂可供选择。当然,业界应当努力开发对人体更安全、对环境更友好的新型防晒剂,例如来自于红藻的、可食用的类菌孢素氨基酸。如果有业界人士愿意做这件事情,我本人将提供所有尽可能的支持。

3.8防晒是抗衰老、防止色斑和皮肤黑化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防晒的原则仍然是ABCD,防晒霜是重要的防晒工具。正确地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用恰当的防晒方法或组合,将最大限度地实现防晒带来的有效收益、避免安全性问题(具体请参见:要么防晒,要么变丑,你选吧!)。

3.9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皮肤可以吸收局部涂抹在皮肤上的物质。所以“皮肤不能吸收任何东西,护肤品除了保湿防晒清洁之外没有作用”的观点不成立。

小链接:实验中涉及的4种防晒成分简介

阿伏苯宗:UVA紫外防护剂,化学名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Butylmethoxydibenzoylmethane),又称帕索,迄今为止吸收峰波长最长的有机防晒剂之一,吸收峰为nm。

二苯酮类(oxybenzone):二苯酮类是一系列的物质,紫外吸收峰大约在nm。该种成分较容易引起光诱导的不良反应,因此美国FDA要求含二苯酮类的产品都在包装上必须标明“本产品含有二苯酮”

奥克立林:UVB防晒剂,紫外吸收峰为nm。奥克立林对阿伏苯宗有稳定作用。

依莰舒:即欧莱雅专利产品Mexoryl?SX(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terephthalylidenedicamphorsulfonicacid),是一种新型的UVA(-nm)防晒剂[3]。

参考文献

[1]MattaMK,ZusterzeelR,PilliNR,etal.EffectofSunscreenApplicationUnderMaximalUseConditionsonPlasmaConcentrationofSunscreenActiveIngredients:ARandomizedClinicalTrialEffectofSunscreenApplicationonPlasmaConcentrationofActiveIngredientsEffectofSunscreenApplicationonPlasmaConcentrationofActiveIngredients[J].JAMA,.

[2]Yancey-BraggNd.Thechemicalsinsunscreenseepintoyourbloodstreamafterjustoneday,FDAsays[EB/OL].[-May8th].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ikanggroup.com/fsszl/13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