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效果可能被高估
点击标题下中国化妆品网一键 天气慢慢转热,防晒霜又将进入每年一度的热销期。尽管有很多关于紫外线(UV)辐射有害性的宣传,但沿着任何一个旅游海滩走上一圈,我们都会发现无数太阳崇拜者仍旧尽情沉浸在阳光里。而且尽管我们使用各式防晒霜,统计数据显示,皮肤癌的发生率仍旧持续升高。这究竟是为什么?
质疑防晒系数的实用性
衣物可以保护我们免受来自阳光的有害射线辐射,比如帽子、长袖衣服和太阳镜,但涂抹防晒霜让我们可以不受着装的限制,是防晒的理想选择。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些防晒辅助产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被广泛宣传。防晒产品的配方十分复杂,第一批产品具有显著缺陷——因UV遮光剂使用浓度太低,在抗户外紫外线的效果上严重打折扣。正是那个时候,奠定了外用防晒产品发展史的里程碑,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丑闻。别忘了20世纪80年代的贝尔加索(Bergasol)事件,该产品有致光敏反应的成分佛手柑内酯,在佛手柑精油和其他油性产品中均存在这一物质,但一旦混入防晒品中可引起严重的皮肤光过敏。
如今,防晒系数(SPF)可以指导我们进行防晒。SPF是用以显示产品抗UV(包括UVA和UVB两种紫外线波长,均可穿透并损伤皮肤和人体细胞)效果的通用指标。SPF通过在实验室环境下在皮肤上涂抹一层厚厚的的防晒霜比较防晒效果,并根据计算系数得出——比如未经防晒的皮肤在某条件下15分钟时出现烧伤,那么SPF10可将该现象的出现时间延长到分钟,而SPF30可延长到分钟。
制造商们压倒性地支持这一计算方法。除了明显的实验设计医学伦理短板外(参与辐射照射的志愿者未能达到足够的照射时间和剂量),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方法仍然存在很多潜在不合理之处。自年以来,研究人员每年就许多防晒产品进行测试,发现约1/3的产品并未达到其声称的SPF效果。
SPF在使用中的实际性能受到了 消炎成分导致虚假检测数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防晒霜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包括尿囊素(一种最初在聚合草——Symphytumofficinale中发现的分子,聚合草即被通称为紫草的一种植物,但现在大多为人工合成)、没药醇(发现于洋甘菊,现在也多为合成)和甘草提取物,具有抗感染性并可抑制皮肤红肿的出现。红肿是当前标准下用于评估SPF水平的临床表现,含有这些分子的防晒霜SPF值可因此被高估。因为使用含高抗炎症成分的防晒霜可导致虚假的安全感——你的DNA还是会受到损伤,只不过自己感觉不到罢了。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防晒霜的遮光剂中含有水杨酸盐、二苯甲酮、对氨基苯(甲)酸副产品、肉桂酸和氰双苯丙烯酸辛酯等具有高效抗炎作用的成分。问题是这些成分除遮光外,还是防晒霜起效的重要组分。
研究人员当前正在 外用防晒品,无论有机还是无机,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矿物质成分(二氧化钛和/或氧化锌)。含有这些矿物质的高SPF(SPF50或更高)防晒品实际作用并没有化妆品公司所声称的那么出色。归结原因还是抗炎作用,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可有效屏蔽紫外线的成分,但同时具有抗炎效果。希望靠这类防晒霜抵抗高强度紫外线辐射的人们,无法得到理想的防护效果。
怎样建立更好的测试方法
相反,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建立全新的基于实验室化学成分测试的标准化测试系统,这一系统将只针对成分中遮光剂的光学特性。这是对防晒产品真实效果的唯一定量检测方法。
防晒霜与所有其他护肤品不同,可有效抵御皮肤癌。重要的是,我们在户外享受阳光的时候相信它们,认为它们的效果如其声称的那么出色。正如美国政府正在做的,或许应该把它们重新归为药物进行管理。今天,无效的防晒产品市场将不得不部分承担人群皮肤癌发病率控制的责任——我们可不能把如此重任交给化妆品行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ikanggroup.com/fssxg/1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