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注意事项
防晒注意事项
随着夏季的逐渐来临,皮肤科门诊中与日光有关的皮肤病人逐渐增多,很多病人因日光照射后加重而就诊,常见的疾病有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夏季性皮炎、痤疮、日光性角化病、红斑狼疮、黄褐斑、雀斑等,病人经常为此苦恼不已,询问医生如何防晒,今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年5月第50卷第5期《皮肤防晒专家共识()》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日光中的光谱知识地球表面的日光主要有以下三种光源:带来光明的可见光,约占52%;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红外线,约占42%左右;以及和防晒最紧密相关的紫外线,约占6%。紫外线具体分为:
1.短波紫外线(UVC):波长范围~nm,穿透能力弱,全部被大气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UVC可以破坏皮肤细胞生物膜,损伤DNA,杀灭微生物。医院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就是人工UVC光源,操作时要注意防护。
2.中波紫外线(UVB):波长范围~nm,可穿透大气层,占地表UVR的5%,易被玻璃阻隔。在夏天和午后会特别强烈,能到达表皮基底层,生物学效应强,为UVA的倍。常引起的皮肤反应有:红斑反应(即日晒红斑),延迟性黑化,致使细胞核碱基结构改变,可能诱导光癌。
3.长波紫外线(UVA):波长范围~nm,占地表UV的95%,UVA穿透能力强,可透过薄的衣物、玻璃等,并可穿过皮肤表皮,到达真皮层。常引起的皮肤反应有:皮肤光老化,即刻性黑化,持续性黑化,延迟性黑化,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簇,引起细胞膜结构异常,DNA变性,破坏脂质、蛋白质,导致日光性角化症等癌前病变。
过度的日光暴露主要是长波紫外线可导致皮肤光老化(如皮肤皱纹、粗糙、色素、松弛、弹性减弱等),从而影响容貌,而中波紫外线可诱发或加剧各种光线相关的皮肤病,如日晒伤、多形性日光疹、痤疮、面部皮炎等,故减少日光过度暴露甚至避免日晒十分必要,其中最主要的是防紫外线。为此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紫外线指数(UVI)概念,用以表示日光中紫外线强度。数值越高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越大。我国某些地区已将此作为气候预报的参数。一般中午时分最高,春末和夏季最高,海拔越高,UVI越强。海边沙滩、雪地、高层建筑墙面或幕墙玻璃、汽车窗玻璃、硬化地面(如沥青或水泥路)都会反射紫外线,从而增加UVI值。
针对紫外线特点,具体的防晒措施分为局部防晒和全身系统性光保护。A局部
防晒
1、规避性防晒:避免中午、春末夏季进行室外活动,无法避免外出时应在在树荫、建筑物阴面从事户外活动。
2、遮挡性防晒:遮阳伞、太阳帽和衣物等织物产品可直接遮挡日光。织纱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紫外线吸收能力就越强,防晒效果越好。帽檐的边长最好在7.5cm以上,才有较好的防晒效果。局部面部皮肤敏感患者,有时甚至不能外用防晒霜等,故建议戴黑色面罩,整体式保护面部,避免建筑物或路面反射光。
3、涂抹性防晒:防晒剂是利用对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作用,以保护皮肤免受特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近年来新型防晒剂、天然植物萃取的防晒剂以及各种防晒增效剂正不断面市。
理想防晒化妆品的特点应该有:防晒效果确切,防晒光谱涵盖UVA和UVB;安全性和耐受性高,不易产生刺激和过敏;产品对光稳定,不使衣物着色;易于涂抹,透气性好。
具体使用产品选择:室内可能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区域(如靠窗、接触较强紫外灯光源、强荧光灯、驱蚊灯、娱乐场所的霓虹灯光等),选择SPF15/PA+以内的产品;阴天或树荫下的室外活动,选择SPF15至25/PA+至++;阳光下活动,选择SPF25至30+/PA++至+++;雪山、海滩、高原等环境,或春末、夏季阳光下活动,使用SPF50+/PA++++;如活动涉及出汗或水下工作的应选择防水抗汗类产品。
具体使用要点:在出门前30min涂抹产品;一般产品需每隔2至3小时重复涂抹;涂搽量以1分币大小产品涂敷于全面部为宜。
清洗:脱离光照环境即可洗掉防晒产品;一般用清水或洗面奶即可洗净;最好在清洁后涂搽保湿护肤产品。
B系统性
光保护剂
口服药物或食物补充剂数周到数月,通过对抗光氧化损伤、修复细胞膜和DNA、减少炎症反应等途径,从而减轻光损伤而保护皮肤。
天然食物类有: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花青素、番茄红素、叶黄素)、多酚(类黄酮、白藜芦醇)、青石莲萃取物、益生菌、硒、大豆异黄酮、巧克力、咖啡因、必需脂肪酸等。
药物类有:维生素C/E、烟酰胺、非甾体抗炎药(乙酰水杨酸、布洛芬、吲哚美辛)、抗疟药、糖皮质激素等。
新型的系统光保护剂:如黑素细胞刺激素类似物,通过使皮肤黑化减少日光照射损伤。
C避免
光敏物
另外在阳光下长时间活动时应注意避免食用或接触光感性物质。
药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雌激素类、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维A酸类等。
食物如灰菜、茴香、苋菜、芹菜、无花果、芒果、菠萝、木瓜等。
最后
当因某些因素导致光敏感反应发生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痒明显时,局部即时进行冷敷尤为重要(药水外敷的常识),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等,如未明显减轻的,医院或诊所找皮肤科医生治疗。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ikanggroup.com/fssjg/13005.html